提起鄱陽湖,人們首先想到是"飛時遮盡云和月,落時不見湖邊草"的越冬候鳥,但鳥類只是鄱陽湖濕地生物物種之一,作為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濕地類型保護區,鄱陽湖南磯濕地保護區內還有眾多的野生動植物在此繁衍生息,它們同樣值得我們關注。
近日,為了摸清保護區內兩棲和爬行類動物的"家底",并為即將進行的保護區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做準備,管理局南山管護站在南山區域開展前期 "預熱"調查。
珠湖晚景
因為兩棲類動物依靠濕潤的皮膚進行呼吸,身體不能長時間暴露在劇烈的陽光下,通常在夜間才出來活動,所以兩棲類動物的調查要在夜間進行。
夜間能見度低,各種不可控的因素增加了調查難度,為了順利開展調查,前期準備工作必不可少。我們需要身穿長衣長袖、腳踩笨重水靴,隨身攜帶照明設備、為"打草驚蛇" 準備的探路棍和調查記錄用到的相關工具,這些工具攜帶麻煩,穿上長衣水靴更是讓我又悶又熱,但卻避免了蚊蟲蛇蟻的騷擾,也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出發調查
做好準備工作,趁著天色未黑,先乘巡護船劃過絢麗的晚霞,前往第一個調查地-托山。兩棲類動物喜水,原計劃先在托山南部開展調查,當我們抵達調查區域時,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只體型較大的水鳥,還不等我看清,前面的同事已經認出是白鶴,并小聲說道"白鶴,別打擾它休息,換地方"。白鶴是白天活動的鳥類,夜間視力不是很好,若被我們驚擾,今夜的美夢大抵是沒了。我們只好更改計劃,往北調查,剛上高坡,便發現夜間活動的草鸮從北邊飛來,估計它才剛剛睡醒,開始尋找今天的"早餐"。
調查中
北邊是個高坡,雜草叢生,本以為夜間沒有太陽,不會太熱,只是土壤和湖水在白天吸收了太多熱量,都在此刻釋放??諝庥植涣鲃?,從草叢出來,便是大汗淋漓,順手往臉上一摸,像是抓到了一大把沙子,不知何時,蚊蟲混雜著草籽草屑已經滿臉都是。
豐水期的鄱陽湖,水位起伏不定,本次調查在記錄物種分布的同時,還需探查各調查樣線是否可以通行。托山、珠湖等地水位依舊較高,部分地區無法行走,大范圍的調查需等水位再下降一些方可進行。本次記錄到兩棲類動物6種:中華大蟾蜍、黑眶蟾蜍、沼水蛙、飾紋姬蛙、鎮海林蛙、澤陸蛙。爬行動物2種:赤鏈蛇、多疣壁虎。
中華大蟾蜍
鎮海林蛙
沼水蛙
澤陸蛙
文字:南山管護站 曹志明
圖片:南山管護站 曹志明
編輯:趙 婧
責編:萬松賢
審核:楊 鉞
監制:胡斌華
我也說兩句 |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,版權歸發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,無商業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